听新闻
放大镜
巧解土地纠纷 修复手足亲情
2025-03-25 14:44: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这块地可算是解决了,多亏了法官调解,不然我以为我们兄弟俩这辈子都要在争吵中度过了……”朱某一感激地紧紧握住法官的手。近日,沛县法院朱寨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积怨多年的排除妨害纠纷案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

  朱某一与朱某二是亲兄弟,两人都已年届八旬,却因为一块土地纠纷不断。朱某一声称,朱某二在自己承包的地块养狗种菜,严重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故而要求其迁出并拆除相关设施。关于这块土地,双方已经多次发生激烈冲突,各自家庭中的子女也被卷入纷争,矛盾不断升级。当地村委会、镇政府及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多次介入协调,却始终未能成功化解这场纠纷。最终,朱某一一纸诉状将弟弟朱某二告至朱寨法庭。

  法官在与双方沟通后得知,朱某二侵占朱某一承包地的根源在于,朱某二认为父母的土地被朱某一及两人兄长朱大某继承,自己却未分得承包地,所以要求重新分配。考虑到双方积怨已深,若处理不当不仅会使兄弟感情分崩离析,还会加剧双方矛盾,承办法官王为景决定先行调查深入了解情况。

  法官通过走访当地村委会及村民得知,20多年前被告在外地居住,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因而土地由原告及兄长朱大某种植,并承担上交公粮的义务。父母去世后,土地便一直由他们继续耕种,后经承包地调整确权确认原告作为家庭承包户。然而被告却坚称,父母的土地理应由三个兄弟依法平均继承,不应只归原告及兄长耕种。观念的冲突和利益的纠葛让兄弟俩开启了长达多年的纷争。

  为妥善化解纠纷,法官大量查阅相关法律规定,并参考最高法院相关典型案例,多次通过电话向被告释法明理,耐心阐述土地承包经营不适用继承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人民调解员联合当地村委会多次与被告深入沟通,以乡土人情劝解被告。最终,被告的态度逐渐缓和,同意进行调解。

  随后,法官前往案涉土地,实地勘察土地使用状况,并组织兄弟俩展开调解,两个老人的情绪也慢慢缓和下来。

  “法官啊,你说的对啊,为了一块地我们兄弟俩吵了那么多年了,也该放手了……”朱某二长长叹了口气,紧皱着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最后,两人在法官的见证下确认土地界线,并当场交接清楚。在兄长朱大某的带领下,朱某一和朱某二一起离开了现场。

  看着两个些许佝偻的背影慢慢并排,法官清楚,多年的恩怨也许不是一时一刻便能消弭抚平,但此刻,一丝曙光已然穿透阴霾。

  涉土地纠纷在农村较为常见,这类纠纷不仅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深刻影响着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下一步,沛县法院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深入践行“如我在诉”司法理念,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的前沿阵地作用,将矛盾最大限度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努力畅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编辑:泗洪县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