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真是企业的贴心人!为了维护企业权益,不远千里外出协调,帮助公司化解矛盾,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党委、政府引领发展的力度与惠商助企的温度。”日前,海安市法学会企业权益保护分会收到了来自本地一“龙头”建筑企业的致谢信,信中对该分会赴外地协调处置该企业工程合同纠纷,依法帮助企业维权,保障4000多万元回款及时到账,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表示由衷感谢。
今年1月10日,海安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市法学会企业权益保护分会,旨在发挥专业优势与桥梁纽带作用,用“法律咨询、法律维权、法律体检、执法监督”四项服务,破解“职业碰瓷、远洋捕捞、恶意举报、执法过频”四个堵点,以“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法治化发展生态,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坚持问题导向
“小队伍”服务“大产业”
“本来是去外地开拓业务的,没想到工程完工、通过验收后,当地发包方才说受大环境影响,他们上游工程款也没有结算,我们这些承包单位的款项就更难到位了……”不久前,一家建筑企业负责人焦急地对分会工作人员诉说企业的烦恼。据了解,海安民营企业中,有多家是在国内有影响的“大块头”建筑企业,近年来,因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暴雷”,给海安建筑企业和市场发展带来极大风险。
对此,海安市委市政府秉持靠前服务理念,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建立由市财政保障的政法工作专班,针对建筑工程、劳务纠纷、金融借贷等多种类型诉讼,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全诉讼周期调解。去年以来,为建筑企业提供司法服务200余次,协助清收1.5亿元,调解成功或撤回案件38件,帮助企业缓解了“诉讼围城”的困境。他们还与海南省海口市、辽宁省沈阳市等地住建、人社、法院等部门交涉,协调解决涉法涉诉案件169起,解封涉农民工工资专户42起,资金额达2亿元。
去年,他们成功争取到省法院支持,将涉江苏苏中集团执行案件集中到海安法院管辖。在有序推进执行工作中,解决标的额5000万元以上涉法涉诉案件36个,17起诉讼案件经对接争取,获二审法院改判,为企业生存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
丰富服务供给
“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去年8月,海安捣毁一工伤诈骗团伙。该团伙成员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虚构工伤,骗取财物20余万元,严重侵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已抓获9人,5人被移送审查起诉。
海安市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服务范畴,将惠商助企的触角延伸到工业和服务业,同时不断创新升级服务平台。今年1月,海安在政法工作专班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依托市法学会成立了企业权益保护分会,选配各成员单位精通法律业务或熟悉企业经营领域的业务人员负责具体工作,为企业搭建起专业、权威、高效的法律服务平台,确保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工作实质化、常态化、高效化展开。
他们坚持把“企业提需求,分会做响应”作为开展法治服务工作的原则,多元化收集企业需求,并对需求进行评估与分类,迅速组建响应团队。同时,实行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持续优化信息收集平台,及时分析审核信息,迅速定制服务方案,进一步优化服务效果。他们还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多部门资源,汇聚各领域力量,打破各单位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实时高效。
具化服务事项
“小平台”演绎“大发展”
前不久,海安市曲塘镇一企业负责人遭遇外地公安机关违规异地执法,涉嫌通过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分会了解情况后迅速介入,根据相关规定妥善处置、依法维权,要求当地对这一“趋利性”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纠正,有效维护了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通过搭平台、强队伍、优服务,该分会将法治理念融入企业经营全过程、各环节,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咨询、法律维权、法律体检、执法监督等服务,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抗风险能力,妥善处置企业经营中遇到的“职业碰瓷、远洋捕捞、恶意举报、执法过频”等问题。
把握“不扰”与“必应”之间的分寸,该分会以法治红线为界,以企业需求为引,在“有所不为”与“有所必为”中诠释政法部门服务的智慧。
针对企业用工遭遇“职业碰瓷”,他们建立前哨工作机制,组织研判仲裁、诉讼、12345热线恶意诉求、公安经侦记录等信息数据,作出相应风险提示,供企业用工参考。与此同时,分会整合政法各单位、行政执法部门、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建立常态化企业服务联动机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