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张志兰老人的儿子唐先生手持一面绣着“英勇救火,无私相助”的锦旗,郑重交到启东市惠萍家园幼儿园保安龚诗杰和施锦荣手中,唐先生紧紧握住他们的手激动不已。
事情还要追溯到4月3日下午1时55分左右,86岁的张志兰正独自在距幼儿园50米左右的一处农田里干活,田里不知为何突然起火,顿时浓烟四起。当时正例行巡逻的龚诗杰和施锦荣毫不犹豫奔向事发地施救。
而他们只是南通单位联盟群防群治“蓝背心工程”中众多“蓝背心”巡防队员中见义勇为的代表。目前,南通已有700余家单位、超2000名保安参与“蓝背心工程”,每天900余名保安员参加巡防,累计发现各类隐患问题线索437条,协助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8名,成为了一支不可或缺的平安建设生力军。自2024年7月“蓝背心工程”启动以来,南通街面见警率提升至92%,刑事发案数下降20.7%,破案率上升9.2%,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
规模化联动
织密平安“防护网”
去年以来,南通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牵头,创新实施单位联盟群防群治“蓝背心工程”,探索打造规模化、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群防群治“四化”新模式,构建形成党委领导、公安靠前、单位参与、全民响应的平安建设新格局。
南通市委政法委联合市公安局,整合教育、卫健、金融等12个行业主管部门力量,动员7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构建“2+12+N”组织架构,形成“党政牵头、行业协同、全民参与”的联动机制。2000余名“蓝背心”队员纳入社会面巡防体系,覆盖重点区域巡防线路165条、值守点位700个,实现“点上守、线上巡、面上控”立体化防控。
“蓝背心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全域联防”,打破了传统单位安保“只守自家门”的局限,将巡防范围向周边延伸。例如,校园保安在上下学高峰时段协助疏导交通,企业安保夜间联合巡查周边治安复杂区域,形成“一企护一片、一校保一方”的辐射效应。
信息化支撑
打造巡防“智慧脑”
装备智能化、质态可量化是“蓝背心工程”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南通公安联合中国移动南通分公司,专门研发应用“单位智巡”系统精准调度,实行“一人一卡、一屏统管”,让巡防力量知道如何巡、责任单位知道怎么管。巡防员配备智能终端,实时定位、语音对讲、一键报警功能集成,确保突发警情“秒级响应”。系统设置“五个必巡时段”,通过打卡记录量化考核,巡防质效全程可视化。
同时,实现了风险隐患“云上闭环处置”。“蓝背心”巡防队员发现安全隐患或矛盾纠纷后,通过平台即时上报,信息同步推送至公安、单位和辖区网格员,形成“发现—上报—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
2024年10月26日22时许,如东县江苏嘉通能源有限公司“蓝背心”巡逻队员在巡逻过程中发现两人因琐事引发肢体冲突,第一时间将冲突双方隔开,并耐心调解促使双方握手言和;2024年11月4日11时许,崇川区狼山风景区“蓝背心”巡逻队员接到协助狼山派出所处置一男子因失业和情感纠纷扬言投江轻生的警情,并第一时间会同民警到滨江公园长江边将其安抚平安交给亲属。
“蓝背心工程”实施以来,巡防队员第一时间累计发现并整改隐患148处,化解矛盾纠纷39起,有效筑牢风险防控“第一道防线”。
专业化培育
锻造治理“生力军”
南通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先后联合制定出台了《“蓝背心工程”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八项职责、22条措施”,建立市、县、派出所、单位四级管理员队伍。通过岗前培训、实战演练、见义勇为表彰等机制,提升队员法律素养和应急能力,确保“蓝背心”队伍懂基础法律法规、会常用实战技能。
同时,充分发挥“蓝背心”队员的优势,引导当好巡防员、信息员、调解员。一改“坐岗值守、只管内部”保卫模式,延伸重点单位“守护圈”,街面见警率提升至92%;他们积极化身为风险感知的“哨兵”,上报线索39条,协助抓获嫌疑人15名;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就地化解小矛盾、小纠纷,防止“民转刑”案件发生。
从“警力有限”到“民力无穷”,南通单位联盟群防群治“蓝背心工程”不仅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更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激活基层力量,实现了治安防控从“单打独斗”向“共建共治”的跨越,以“单位联盟”破解群防群治力量分散难题,用智能化手段推动巡防工作标准化、可量化,引导企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平安建设“利益共同体”。
南通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杨广学表示,南通公安将继续深化“蓝背心工程”的规模化、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四化”路径,推动更多“蓝背心”成为平安建设的“千里眼”“顺风耳”,让“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底色更加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