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张英:一名“90后”信访干部的初心答卷
2025-06-24 16:14: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张英于2019年考入靖江市季市镇工作,从湖北到靖江,初踏信访岗位时,方言如锁,群众的眉头是未解的谜题。一句“小讨债鬼”的斥责,让他深受打击;一本写满谐音的笔记,却成了叩开民心的钥匙。变的是从“外乡人”到“自家人”的身份,不变的是“诉求无小事”的执念;变的是青涩与从容的交替,不变的是躬身丈量每一寸民情的温度。

  从听不懂方言到“底气十足”

  张英初到季市,语言关是“拦路虎”。初次接待来访群众时,一位村民用方言夹杂手势激动诉说,他却因误解关键信息导致村民情绪更加失控。正是这次教训让他意识到:“听不懂方言,就摸不透民心。”他立下“半年攻克方言”的目标,白天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来访群众的常用语,标注谐音和场景;晚上向靖江本地的家人和朋友请教靖江俗语,逐渐能听懂方言。语言通了,工作便有了突破口,但仅仅是能听懂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对群众诉求涉及的政策法规和对应的乡风民俗如何吃准吃透,成了他新的难题。于是,在一次次的接访中积累经验,不仅向职能科室学习专业知识,也向村(社区)干部了解乡风民俗,对群众诉求的解答做到了既符合乡土民情又不悖政策法规。本领的充实,让他在接待来访群众时不仅能底气十足,也让信访工作更接地气。

  从就事论事到“解剖麻雀”

  随着业务能力的提升,张英发现简单“灭火式”处置难以根治信访顽疾。在一次处理邻里之间的宅基地纠纷时,他起初认为只需要把分田的老账册拿出来,对着账册来调解即可。在调解过程中,通过深层次的沟通,信访人反映的宅基纠纷不仅是村里多次调解未果和积怨多年的邻里矛盾,还涉及邻里之间3户互相调田等复杂问题。为化解邻里之间的宅基纠纷,他主动联系村里,找到曾参与分田的老队长、涉及的农户、村民代表等,共同到现场实地丈量分析,通过逐一核实、画位置图的方式理清田亩明细,重新划定界址,化解矛盾纠纷。这也让他明白信访工作不能止步于就事论事,必须像解剖麻雀般逐层剖析,卷尺丈量的不只是土地边界,更是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当距离拉近了,群众眼中戒备的坚冰自会消融。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张英从最初独自熬夜整理档案、疲于在各科室间“跑腿传话”,逐步摸索出“访调对接三联动”机制。在处理一起涉及三方的卖场搬迁矛盾时,事情既涉及合同纠纷又牵扯到转包转租问题,在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后,他第一时间和司法部门对接,将信访问题导入人民调解程序,依托人民调解,推动司法所、派出所和律师事务所介入矛盾纠纷化解。在调解过程中,派出所民警结合实际侧重违法行为的解读处置,律师事务所为争议法律焦点提供专业解答,司法所通过情理法结合的方式对纠纷各方进行劝解,在三部门共同发力下,将争议焦点回归到谈论具体的给付金额及给付方式上来,有效避免了纠纷的升级和激化,真正让“一人跑断腿”变成了“多方握成拳”。

  编辑:泗洪县检察院